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山西简称“晋”,“晋”字来源于西周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名——晋国。
公元前1040年前后,有一个叫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的地方,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打败商纣王,建立了新的政权,都城建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沣水河畔),历史上称“西周”。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同样在西周初年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急待解决。当时商纣王虽然死了,但商的残余势力还依然存在,他们时时处处都在寻找机会,伺机颠覆新政权,还有就是来自周王室内部的矛盾冲突。为有效的维护当时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所谓分封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和开国元勋的子弟治理,这些国家就叫诸侯国,诸侯国必须绝对服从周王室的领导,按期交纳贡品,如有战争,就要出兵随同周王作战,保卫国家。诸侯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之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叫姬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同胞弟弟,因被封在古唐国,所以又叫唐叔虞。《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据考证就是现在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侯马一带,疆域不是很大,只有方圆百里,地位也只是一个二等的侯爵国,到了他的儿子燮父执政时,改国号唐为晋,称为晋侯,这就是山西简称的由来了。
从叔虞封唐建国到第十世君文侯,共将近300年的时间,是晋国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晋国曾发生了一次短期的内乱,嫡长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什么叫嫡长继承制?举一个诸侯国的例子来说!诸侯国国君的地位和所有的财产世世代代都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该诸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叫“次子”或“庶子”,为“小宗”,小宗可以在朝为官,因他们是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所以叫公族大夫。那么晋国的这次内乱是怎样发生的呢?在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世国君穆侯去世,按礼制本应由他的儿子太子仇继位,但穆侯的弟弟殇叔先下手篡夺了君位,太子仇只好逃到其他国家去避难,但他并没有忘却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不断地磨炼自己,休养生息。四年后成功袭杀了殇叔,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一切,这就是第十世君晋文侯。
文侯在位三十五年,执政时间是西周晋国十位国君中最长的一位,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公元前770年,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出兵,保驾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洛阳在镐京的东边,历史上称为“东周”。文侯护送和稳定当时的政局有功,周平王对他进行了嘉奖和赏赐,历史上这个事件称“文侯勤王”。
随着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晋国争霸中原的时期,在春秋早期晋国内部爆发了两次内乱。第一次是公元前746年,文侯病逝后,他的儿子昭侯伯即位,之后不久,昭侯把叔叔成师封在曲沃,号称“曲沃桓叔”。古曲沃并不是与侯马相邻的曲沃县,而是今闻喜上郭村一带。史书记载,桓叔当时已58岁,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曲沃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很快成为晋国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他的私欲也在不断的膨胀,桓叔已不满足于现状,萌生了篡夺自己侄子昭侯政权的念头,但他这一代并没有取得成功,直到他的孙子武公时在公元前678年打败了晋国的大宗。因为他是小宗,不是正统,要正式被列为诸侯,必须得到周王的认可。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很贪财,武公便投其所好,用大量的金银宝器贿赂,周釐王非常高兴,不仅承认了他的合法地位,还把晋国由侯爵国提升了一级,成为一等公爵。这场历时67年的内乱至此结束,史称“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虽然只是晋国的一次内乱,但它波及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晋武公在继位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献公继位,历史对晋献公的评价很高,是他让晋国走进了强国之列,是他让晋国有了争霸中原的实力。献公刚继位时,晋国内乱刚刚平息,疆域并不是很大,综合国力也只是一个二三等诸侯国的水平。为使晋国强大起来,他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吸取了先祖曲沃代翼的历史教训,毫不留情的诛杀和自己同宗同族的叔侄昆弟们,启用异姓大臣辅佐朝政,使晋国没有了公族,这却为以后的六卿争霸、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根。他对外用兵,开疆拓土,二十六年中消灭了十七个诸侯国,三十八国臣服于晋国。晋国在当时强盛一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当时人们就把晋国同齐国、秦国、楚国并称为四大强国。献公晚年宠信骊姬,事事对她言听计从,致使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逃,晋献公死后,各公子为争夺君位,晋国又陷入内乱之中,史称“骊姬乱政”,这是晋国在春秋早期的第二次内乱。
后来的惠公夷吾和怀公圉在位的十五年中,不仅没给晋国带来一丝的好处,反而使晋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当时这种局面直到文公重耳执政时才得以扭转。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今山东省范县南)晋文公信守对楚成王的承诺,退避三舍、又诱敌深入,打败了南方大国楚国,于同年5月27日在践土会盟各路诸侯,被周襄王正式册封为“侯伯”,成为“中原霸主”,从而开创了晋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春秋霸业。
文公的继承者襄公曾多次击败秦国,使秦人无法东进,只能向西扩张领地,即使有后来的秦穆公称霸,但是就其称霸范围来说,那也只是一个区域性霸主,远不及晋国的影响力大。但是好景不长,晋襄公不到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临终前他把太子夷皋托付给一个异姓大臣赵盾来辅佐,因为当时灵公年幼,所以赵盾作为托孤之臣牢牢把持着晋国大权,曾多次会盟诸侯,开创了卿大夫会盟诸侯的先河,从此异姓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
到晋成公末年,在城濮战败的楚国复兴起来,北上与晋国重新争夺霸权。到公元前597年,由于晋国内部的不团结,在邲之战中被楚国打败,这场战争的惨败导致盟国纷纷背叛晋国投奔楚国,晋霸业受到严重威胁。这时晋国国君景公发愤图强,他清楚地认识到晋国长此以往,霸主地位不保,甚至还关系到国家的社稷安危,于是率先出兵灭掉位于山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赤狄,消除了后顾之忧,又在鞍之战中,制服了东方大国齐国,晋国逐渐又巩固了霸主地位。
虽然国际形势有所改善,但晋国内部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大臣之间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赵氏集团更是仗着家族实力骄横跋扈。景公为削弱私家势力,特别是赵氏家族,决定迁都。《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景公对于都城选址这个问题征求韩献子的建议,韩献子曰:“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就是说新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长久居住不易生病,有汾河和浍河把污秽给流走的,当地百姓德行好,服从政令,如果迁都到那,有利于晋国的长远发展。公元前585年夏四月十三日晋国迁都新田,新田为今侯马。由此可见,侯马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宜居城市。晋国在新田相传13世,历时209年,这一时期称为新田时期,期间取得的辉煌文化就叫新田文化。迁都之后的第三年晋景公感觉时机成熟,发动“下宫之役”,一举诛杀了赵氏家族,唯独留下自己的妹妹赵庄姬,而庄姬此时已怀有身孕,后来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武,赵武就是民间所说的“赵氏孤儿”。
景公的儿子厉公在麻隧(今陕西泾阳)之战大败秦国,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之战大败楚国。之后悼公任用魏绛与北边的少数民族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使晋霸业在新田得到了中兴。可见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时是晋国的经济、军事力量最强盛的时期,“晋国天下莫强焉!”
第二十九位国君晋平公时,晋国政权已由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行氏、范氏六家卿大夫把持,公室的土地日益减少,最后只剩下绛都新田和曲沃二邑,六卿的土地与日俱增,井田制的废除和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封建因素在晋国不断增长。随着晋国内部斗争的升级,六卿中范和中行两家最先败亡,后来韩、赵、魏三家又共灭智氏,实际上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形同虚设、名存实亡了。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到洛邑朝见周天子,请求被列为诸侯,周威烈王看到晋国大势已去,于是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晋静公二年即公元前376年时三家废静公为庶人,后世把韩、赵、魏三家称为“三晋”,从此相传了37世历时六百年多年的晋国历史至此终结。
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