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关于晋国的始封地古唐国,《史记》、《左传》中把古唐国的建立归结于一个梦。
周武王建立西周,去世后由太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因为年纪轻缺乏治国经验,所以由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这就引起了他另外三个叔叔蔡叔、管叔、霍叔的不满,他们认为:同样是叔叔,周公旦何德何能可以摄政监国?怎么我们就不可以?况且按长幼顺序算,周公旦是成王的四叔,管叔鲜是二叔,再怎么也轮不到周公摄政呀?这时商纣王之子武庚抓住了他们这样的心理,挑唆其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监指的是监视、镇守的意思。当年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考虑到商的国都朝歌城周围,遗留的旧贵族和遗民非常多,不便治理,方才启用纣王的儿子武庚。为防止武庚作乱,武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姬叔鲜封在朝歌以东地区,称为管叔。把另一个弟弟姬叔度封在朝歌以西地区,称为蔡叔,让他们两个来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武庚、管叔、蔡叔他们三人就称为“三监”。三监叛乱使许多本已臣服西周的诸侯国纷纷动摇,甚至参与了这次叛乱。而在此时,古唐国也在西面趁机作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旦率师东征,平息了叛乱,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随后又挥师北上灭掉了古唐国。为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就把唐国的国君迁到了当时一个叫杜的地方,称为“唐杜氏”。唐杜氏虽然被迁走了,但仍在周王室供职,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民。一直到西周后期,周宣王杀死唐杜氏子孙杜伯,杜伯的儿子隰叔,为避难逃到晋国,因为非常有才华,所以做了晋国的大理,大理即法官,隰叔就是晋国贵族范氏的始祖。
周公旦平息叛乱后,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后的首要问题。“三监叛乱”表明,已经不能启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古唐国由谁来做国君合适呢?周公想到了叔虞。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同胞弟弟。关于叔虞被封至古唐国,《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这段记载是说:三千多年前的一天夜里,周武王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将赐给你一个儿子,取名就叫虞吧!将来你一定要把唐地封给他,让他繁衍自己的子孙。”梦后不久,王后邑姜就怀有身孕了,到孩子出生后一看,手心里果然有个虞字,就起名叫虞,因为他是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因而又叫叔虞。古时讲究多子多福,为区分兄弟间的排名顺序,规定:伯为长子,仲为次子,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从他的字就可以看出,孔子在他的兄弟中排行第二,俗语说的不分伯仲就是不分长次的意思。排行第三的儿子称为叔,季是最小的。梦生叔虞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传播,这样做的目的,就给叔虞的出生蒙上了一层浓郁的传奇色彩,让百姓觉得周王的权力是天帝授予的,就应该永远臣服于他,不应该有二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梦生叔虞实际上就是晋国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统治百姓而杜撰出来的故事。
关于古唐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传说时代就是文字出现以前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其中不乏神话和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晋南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很早以前已经有许多部落生活在这里,其中有一支叫陶唐氏。陶是陶器的陶,唐是地域名称,把陶唐作为部落名称可能要表达这是一个生活在唐地善于烧造陶器的部落。多年后,陶唐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尧,在尧的带领下,陶唐氏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逐渐统一了周边部落,尧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据典籍上记载:尧在位时使百姓知礼节、识天象、懂节令,治理洪水,发展农业生产,初步创立了国家制度,功绩显赫,被后世称为“人文始祖”,列为三皇五帝之一。由于历史悠久,关于陶唐氏和帝尧的活动中心在什么位置,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晋南平阳说和河北境内的唐县、望都一带说。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晋南说是确信无疑的。
尤其是从1978年至今,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工作,为“尧都平阳”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考古依据。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我国史前第二大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距今有四千三百年左右,这个时间正好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活动年代相吻合。发掘过程中出土的一件精美玉器、一个写着朱书的扁壶、一个用鳄鱼皮做成的大鼓……都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2003年,考古人员在城址内发现一处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地表建筑损毁严重,这处建筑的用途已不得而知。但考古人员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这里曾有13根高大的石柱立在建筑半圆形的台基上。经过6年76次模拟观测证实,这处建筑是4000多年前人们在观天象、授农时和祭祀时使用的场所,经确定这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观象台。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用时令来指导农业生产,制定节气。经过多次观测记录,古人使用的节气已经达到二十个,这些节气的制定就和前面提到的13跟高大石柱有关,如:当夏至来临时,太阳就会从其中两根特定的石柱中间升起,这二十个节气的历定时间相当精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太阳历,这项发现为典籍中尧制定历法,提供了事实依据。陶寺观象台的问世更加证实了“尧都”在晋南平阳的说法。
自尧之后,陶唐氏部落还继续生活在这里。到商代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称古唐国。古唐国臣服于商王朝,受商王管辖。武王灭商后,古唐国又被周人征服,成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左传》“昭公元年”,把叔虞封唐归结于一个梦,在《史记》“晋世家”中也有一个关于叔虞封唐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段记载是说: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兴致大起之时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珪形送给叔虞,对他说:“我把它赐给你封你为唐侯吧!”玉珪是古时天子和诸侯所佩戴的珍贵玉制品,是权力的象征。成王说完后,站在旁边的史官当即请求成王封叔虞为唐侯,成王说:“我是在和他开玩笑啊!”史官却一本正经的回答:“天子金口玉言,哪有开玩笑的话,天子说出的话一言九鼎,说了就要兑现。”成王听后认为史官言之有理,就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册封叔虞为唐侯。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桐叶封弟”或“桐叶封唐”的故事。“天子无戏言”、“一言九鼎”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演绎而来的。
梦生叔虞和桐叶封弟的故事,还有许多谜团没有揭开,叔虞封唐时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他的始封地是在晋南一带还是远在北部的太原?
古唐国在西周初年发动叛乱,可是当时在晋南除了古唐国外,还有许多旧方国和部族。武王灭商后,同样这些地区也被周人征服,为了防止他们发生叛乱,武王就把王室子弟或亲戚封在这里,而把原来的国君迁往别处,让他们没有作乱的机会。但是从统治与被统治,服从与被服从这两者来讲,治理国家、深入民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所以西周初年山西境内的局势并不乐观。另外从古唐国的地理位置讲,“戎狄与之为邻”、“戎狄之民实环之”,这就说明在古唐国的周围还有许多戎狄部落,有的部落还时常发动大规模的侵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真如《史记》“叔虞封唐”中所说,成王和叔虞年幼,那年幼的叔虞又如何能稳定局势镇守一方呢?这显然不大可能是历史的真实。唐时期大文学家柳宗元曾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辩》的文章,辩驳这种说法的不可信,现代学者也有许多人对他进行批判,由此可见“桐叶封弟”的故事,不过是个杜撰。
叔虞封唐时是少年还是青年?根据先秦古籍上的记载,叔虞具有非凡的才能,德行好,武艺高强。《国语》“晋语八”中记载了晋国大夫叔向曾追忆叔虞的业绩时说:“昔吾先君叔虞,射兕于徒林,一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兕指的是犀牛,能射死犀牛,恐怕叔虞的武艺并非一般的高强吧!晋国的青铜器《晋公午盦铭》说他“左右武王”助武王“平定百蛮,广治四方”,从这可看出叔虞当时已经成年,并成为武王的左右手,协助父亲处理国家大事。“平定百蛮”、又“广治四方”表明叔虞为周王室建立了赫赫战功,这该是一个多么英武的青年啊!所以只有像叔虞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才是治理古唐国的最佳人选,也只有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才能震守一方。
关于叔虞的始封地,司马迁只在《史记》中大概交代了地理位置即位于黄河和汾河之东方圆百里的地方,但是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哪?自汉代以后,历史上关于晋国的始封地,归结有晋阳(太原)、平阳(临汾)、翼城、永安(霍州)、鄂(乡宁)等五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晋阳和翼城两种。晋阳说出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理由是唐改国号为晋是因为太原悬瓮山的晋水而得名,这种说法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了学术地位。后来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郑玄、杜预、郦道元、顾祖宇等也都赞成晋阳说。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北游二十五年,晚年在今曲沃东韩村宜园住了一年多,他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在著作《日知录》中第一次否定了唐在晋阳附近这一“权威”的说法。指出唐就在翼城。从此这两种说法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对照晋国发展的历史,用排除法来解决叔虞封唐的地望是在晋阳还是翼城?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命太子申生将下军……以灭耿霍。”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这时候晋国的北面疆域才到达霍州一带。到晋平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41年,“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无终是由戎狄建立起来的国家,分布于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说明这时候晋国势力才发展到太原,所以晋阳说是不可信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为研究考证晋文化,开始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整个山西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址基本上都位于霍山以南。太原晋祠地区发现的晋阳古城,经研究使用年代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比西周要晚数百年。这说明西周时代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还没有超过霍山,由此也就可以彻底的否定晋阳太原的说法了。
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翼城、曲沃两县的交界处一个叫北赵的村庄,发现了王一级别的大墓,到2001年经过先后六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墓葬九组十九座。从墓葬的规格、随葬品的数量以及青铜器的铭文,推断墓主人是从晋国的第二代国君晋侯燮父到第十一代国君文侯仇。这九代国君及夫人的墓葬,除其中一组是一侯两夫人墓外,其余每组均为一晋侯和一晋侯夫人墓。晋侯墓地的发现为我国研究夏商周断代史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晋侯墓地墓主人身份的确定更加证明了晋国的始封地就在翼城、曲沃一带。
叔虞封唐时是一个有胆有识的青年而不是少年,他的始封地在翼城、曲沃一带而不是太原。叔虞到达封地之后是如何治理的,他取得了哪些功绩?他的儿子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唐为晋呢?
周成王为表示对叔虞的重望,特地在镐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封唐典礼,在授土授民仪式上,周成王慷慨地封赐了叔虞,并派遣官员,帮他组成新的政权,还赏赐了许多传世奇宝和金玉珍品,而且根据古唐国的历史和它邻近戎狄的特点给予了特殊政策,确定了唐立国治民的大政方针。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大路是古代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密须之鼓是今甘肃省灵台县古密须国所产的鼓;阕巩系国之铠甲;沽洗乃国之大钟。这些器物都是文王武王遗留下的战利品,堪称传世奇珍。成王将这些来历不凡的宝物赏赐给叔虞,可能是因为成王对叔虞的特别恩宠,因为叔虞和成王他们是一母同胞,叔虞在兄弟中又排行最小,他们两人的关系从小就很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成王为了让叔虞到达古唐国后去证实周王朝的实力。
“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应是周王室领导下的异性贵族,其来源可能是古唐国的遗民,把他们赏赐给叔虞,就是为了帮助他组织新的政权,尽快稳定唐国的局势。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唐诰》是周成王委任叔虞于唐国颁布的诰命篇章。“夏墟”是指夏朝的故墟,夏人的起源地以及夏禹和启的都城所在地(今晋南地区)。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尧,尧王他大公无私,晚年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朱丹,而是禅让给了有德行的虞舜。虞帝与尧王一样实行禅让制,传给了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禹在位时建立起第一个国家——夏,因此禹又被称为夏禹。禹到了晚年让儿子启接了班,从此中国社会“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根据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平阳为今临汾,蒲坂为永济,安邑即夏县。可见在夏出现以前甚至更早,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晋南一带,也正因如此把古唐国称为“夏”、“大夏”或者“夏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八个字是周朝给唐叔虞的治国方针,“启以夏政”启是开启、起始的意思,政为通假字,通“正”,指的是夏正,夏正是夏朝时制定使用的历法。“疆以戎索”疆是边疆、疆域,特指叔虞分封的领地,索为索求、索要。“疆以戎索”是指赋予晋国可以向周边戎狄索要土地作为本国疆土的特权。大意就是晋国实行采用夏正作为本国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向戎狄索要土地做为晋国的封疆,以此来发展国力。
叔虞在唐国鼓励百姓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他们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富裕祥和的生活。同时叔虞正确处理与周边戎狄的关系,使许多唐国附近的戎狄部落都先后归附。《史记》“鲁周公世家”、《尚书》记载,在叔虞的治理下当时唐国出现了“异母同颖”的祥瑞征兆,这是说农业获得了丰收,谷穗丰硕饱满,被称为“嘉禾”。“异亩”是说在不同的土地上长出了同样好的“嘉禾”,所以被看做是因为叔虞政绩斐然,感召了上天“天降”的“福祉”于是叔虞把嘉禾献给哥哥成王,成王又转赠给周公,成王和周公都分别赋诗一首对叔虞的政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历史上称为“唐献嘉禾”。
唐叔虞在位年限,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大概与成王执政的时间相始终。
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