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文公于公元前628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有坎坷、有挫折、有功绩也有辉煌。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八年,但就是这八年却成就了晋国的霸业,就是这八年使晋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君明、臣忠”的清明。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的也比较好,只留了德才兼备的姬驩在身边,其余的庶子都送到了别的国家。文公去世后太子姬驩继位,史称“晋襄公”。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即位后的第一年就在崤山大败了秦国三军,获得了胜利。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很多疑问,秦国和晋国不是结盟国吗?秦国又有恩于晋国,他们怎么会打了起来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秦穆公派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来说。
当时秦国就是抱着弱晋的目的,才会选择护送夷吾而不是重耳。随着惠公夷吾的背弃,晋秦之间发生了“韩原之战”秦国获得胜利。这时的秦国为了继续控制晋国,要求将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太子圉逃回晋国后,秦穆公又找回在外流亡的重耳,护送回晋国。这些从表面来看都是秦国在帮助晋国,其实秦穆公是想控制晋国,从而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但他没有想到,重耳回国后短短四年,就开创了晋霸业,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而这时秦国僻居于关西,晋国的强大,使得秦国更没有机会染指关东了。秦国,晋国表面上的和平掩盖着私底下的积怨,这积怨愈来愈深终于爆发了。
秦晋之间战争的爆发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郑国。前面讲过城濮之战结束后,作为楚国盟国的郑国是战败国,郑文公看到晋国以全胜的姿态归来,害怕晋国报复,就赶紧派使者前往晋国营地谢罪,得到晋文公的谅解后,与晋结盟。虽然表面上郑国归附了晋国,其实暗地里郑国与楚国的来往还是非常密切的,这样一来就激怒了晋文公。于是文公就派大夫狐偃在翟泉(今河南省洛阳附近)与秦、鲁、宋、齐、陈、蔡、等国会盟,策划伐郑。《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詹。叔詹闻之,自杀。”文公七年时,晋文公,秦穆公分别带领军队分两路围郑。围郑的理由是晋文公流亡时经过郑国曾受到郑文公的冷遇,以及城濮之战时帮助楚国。这次围郑,晋军就放出话来说:“要抓获叔瞻”。叔瞻是谁呢?当年晋文公流亡到郑国,叔瞻曾劝过郑文公,如果不对晋文公一行以礼相待的话,不如就杀了他。但当时的郑文公对重耳不屑一顾,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所以对叔瞻的劝说也就没有听从。如今晋、秦联军将郑国包围,要抓获叔瞻,叔瞻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想如果自己一死能解除郑国之围的话,那也是自己的心愿,于是就选择了自杀。郑文公派人带着叔瞻的尸体到晋军营地来报告,但晋文公却说:“这一次我一定要抓住郑国国君才会退兵。”郑文公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是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的一番话:“现在是我们国家危难的时候了,我向你推荐一个人,就是烛之武。您派他去进见秦君,一定会解除郑国之围的。”烛之武是谁呢?他是郑国的一位圉正,这圉正就是负责养马的官职,烛之武当时已是年届七旬的老者,但他足智多谋,口齿伶俐,年轻时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可以说是怀才不遇吧!现在郑国大夫佚之狐举荐了他,郑文公就下令召见烛之武。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这是《左传》中烛之武与郑文公的一段对话,烛之武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去往秦营。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烛之武对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重用,心里还是觉得很委屈,但他毕竟是爱国的,当郑文公情急之中自责后,烛之武还是答应前去进见秦君。于是到了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吊到城外,然后去往秦营进见秦穆公。他对穆公说:“晋,秦联军来包围郑国,郑国灭亡是一定的了,但这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好处呀!秦国和郑国并不是邻国,郑国灭亡后,当作秦国边邑,显然并不可能,因为这中间还隔着晋国。这样来看灭亡郑国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能够增强晋国的力量。如果您退兵,赦免了郑国,我们一定会怀着感恩的心把郑国作为秦国东进中原的驿站,秦国往来的使者我们一定会供应他所需要的一切。但晋国不一样,他们哪有满足的时候,现在是东进向郑国开拓土地,接下来就是往西边拓展了,到那时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秦君您再考虑考虑吧,这围郑是损害秦国的利益而有益于晋国呀!”郑国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大国之间,无奈地选择了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走一步说一步的下策。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一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将留在郑国帮助郑国防守,自己则带领秦军单方面撤退了。秦穆公使出的这一手一方面削弱晋国联军的力量,一方面又为自己日后进军中原埋下了一颗钉子。秦军突然撕毁了盟约撤兵,对晋国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打击,当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夫狐偃当时就主张移兵追击秦师。但文公认为,晋国刚刚称霸,中原的同盟体还不够稳固,不宜同室操戈,况且文公曾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现在与秦国开战将会败坏晋国的声誉,所以晋军也只是胁迫郑国改立了亲晋的郑国庶子兰为太子,就班师回国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番游说之辞,确实揭示了晋、秦两国之间隐藏的深刻矛盾。只是晋文公在位期间,他们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和政治联姻维持着双方的关系。但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害关系。自从“围郑之役”起秦,晋之间的间隙更是日渐其深了。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姬驩即位。恰在这一年,郑文公也去世了。晋国,郑国同处于国丧之中,秦穆公认为这是秦国东进中原千载难逢的机会。《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段记载是说:“当年围郑之役时,被秦穆公留在郑国的大将杞子派使者密告秦穆公说:“郑人派他镇守北边的城门,若这时偷偷发兵前来,可以很轻易地占领郑国的都城。”秦穆公收到密保后,就去找秦国大夫蹇叔商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知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蹇叔当时对穆公说:“派军队去侵袭相距这么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处的国家也有了防备,这样恐怕不行吧!我们出动军队去攻打郑国,郑国一定会提前知道的,费尽力气我们反而讨不到一点好处,士兵一定会有抵触情绪的。这样长距离的行军,一定会沸沸扬扬大家都知道的,但秦穆公却认为有杞子在郑国做内应,里应外合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那么秦穆公是一意孤行出兵伐郑?还是听从蹇叔的劝阻放弃这个机会,秦国的这些举动对晋国来说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主办: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1001650-1号 网站标识码:1410810005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侯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