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经历了春秋早期的第二次内乱“骊姬乱政”之后,就中断了自晋武公,晋献公以来晋国蓬勃发展的势头。这时的晋国,国无君主,天下大乱。对于晋国来说目前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由谁来主持大局。在扶立新君的问题上,晋国大臣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致分为两种意见。以大夫里克、丕郑为首的主张立公子重耳为国君。以吕甥为首的要立公子夷吾为国君。

由于骊姬向晋献公进谗言导致两位公子流亡在外,那么他们去了哪里呢?重耳带领私属出逃后,接受了舅父狐偃的建议,放弃了逃到楚国、齐国等大国的打算,转而投奔了中山,中山在今陕西省绥德、延川一带。那里是重耳的母亲大戎子狐姬的故乡,与晋国隔河相望。这里就成为了重耳的第二个故乡。那么夷吾呢?他出逃后来到了梁国,就是今陕西韩城以南。于是,持有不同意见的晋国大臣们分别派使者到中山和梁国去迎接两位公子回国。《史记》“晋世家”记载:“里克等已杀奚齐、卓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曰:“负父之名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这段记载是说:“里克等人已经杀死了奚齐、卓子,派人到中山迎接重耳,准备拥立他为国君。重耳却辞谢说:“背弃父亲命令出逃,父亲去世又不能奉行做儿子的礼节侍候丧葬,我还有什么脸面敢进入晋国!请众大夫们改立其他的公子吧。”那么夷吾对此事的态度呢?当他得知国内的消息后,就急不可待的想回国当国君,但他的私属郤芮却劝他说:“国内还有别的公子可立,他们却要到外面来找人,难以让人相信。我们还是看看情况再说吧。”在晋国立新君的问题上,除了晋国大臣和众公子以外,还有一个人对这件事情格外关心,这个人就是秦穆公。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为夫人,所以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两位公子出逃后,秦穆公就派公子絷分别慰问重耳和夷吾。当时秦国为此还举行了廷议,他们认为重耳“仁”是众望所归,若帮助重耳回国当上国君的话,晋国势必会强大起来,这样一来就会给秦国以后东进中原设立障碍。所以秦国从弱晋的愿望出发,决定帮助夷吾回国,以便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而夷吾呢,他也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帮助自己达到回国当国君的目的,于是他就派郤芮去贿赂秦穆公。《史记》“晋世家”记载:“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既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这段记载是说,郤芮来到秦国对秦穆公说:“如果能帮助夷吾回国当上国君,就把黄河西岸的五座城池赠于秦国。”这正好与秦国廷议的结果不谋而合,于是秦穆公就答应了夷吾。与此同时夷吾还以“汾阳之田”和“负葵之田”贿赂里克和丕郑以取得国内反对派的默许。国外有秦国做后盾,国内又取得了反对派的支持。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称“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他尽食前言,不仅没有履行诺言,赐给里克、丕郑良田,还以杀死奚齐、卓子为罪名迫使里克自杀。丕郑被晋惠公派去秦国,以国人反对割地给秦国为借口,要求暂缓履行诺言,实际上是毁弃了之前对秦国的承诺。秦穆公感觉受到晋惠公的愚弄,非常生气,于是两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丕郑在完成了使命后,也没有逃脱被晋惠公杀死的命运。对内晋惠公扫除异己,背弃对里克、丕郑的诺言,对外他又失信于秦穆公,这就成为了秦国和晋国之间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晋惠公即位的第四年,晋国发生了旱灾,国内严重缺粮。晋惠公就派使者到秦国,请求卖粮给晋国。为此,秦穆公专门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当年晋国攻打虞国时,曾俘虏了虞国大臣百里奚,后来他又作为晋献公的女儿穆姬的陪嫁来到秦国,现在百里奚已是秦国的宰相。《史记》“晋世家”记载:“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丕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这段记载是说:秦穆公问百里奚该怎么办?百里奚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出现,救援灾民,赈济邻邦,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还是卖粮给他们吧。”丕郑的儿子丕豹在父亲被杀后逃去秦国。这时他对秦穆公说:“我们应该去讨伐晋国。”秦穆公却说:“晋国国君确实可恶,但老百姓有什么罪过!”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答应卖粮给晋国,这些粮食从秦国的都城雍,也就是今陕西省凤翔县南,装船沿渭河东下,进入黄河,溯流而入汾河,然后再进入浍河,奔腾千里,最后到达晋的都城绛。历史上称为“泛舟之役”。巧的是第二年,也就是晋惠公五年,秦国同样也闹起了旱灾,顺理成章秦国就派使者来到晋国,请求增援。这一段历史,《史记》“晋世家”记载:“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而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这段话是说:秦国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惠公就与大臣们商量,大臣庆郑就说:“国君您当年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即位的,之后您又背弃了割地给秦国的约定。晋国旱灾时,秦国又借贷粮食给我们。现在秦国发生饥荒请求买粮,理所应当帮助他们,这还有什么好商量的。”另一位大臣虢射却说:“去年上天将晋国赐给秦国,秦人不知趁机攻取反而借粮食给我们。如今是上天将秦国赐给我们晋国了,我们晋人怎么可以违背天意呢?应该立即去讨伐秦国。”晋惠公听取了虢射的意见,不仅不卖给秦国粮食,反而准备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听说后,非常气愤,想起晋惠公一次又一次背弃秦国,秦穆公也决定讨伐晋国,秦国和晋国彻底反目。

公元前645年,秦国在充分准备之后,秦穆公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晋国。很快秦军就渡过了黄河,到达了韩原,今山西省河津和万荣之间。晋惠公得到消息后,惊慌失措,对大夫庆郑说:“秦军已深入我国国境了,怎么办?”庆郑说:“您屡次背弃秦国,人家来攻打我们还不是应该的吗?”晋惠公嫌庆郑对自己说话不恭,就废了他的官职。晋军与秦军在韩原短兵相接,《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这是说:晋惠公派大将韩简去观察敌阵,韩简回来后说:“秦国的军队少于我们,但将士们个个都充满斗志。”按道理来说秦国刚刚经历了饥荒,而且还远道而来,应该处于劣势,然而秦军上下一致,斗志昂扬。那么晋军呢?韩简是这样形容的,秦国三次施惠于晋,晋人不报答其恩,反而拒绝卖粮给秦。秦军负气而来,晋军理亏,将士丧志,所以此战必败。果然像大将韩简说的那样,韩原之战晋国大败,晋惠公还成为了秦国的俘虏。在如何处理晋惠公的问题上,秦国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杀掉晋惠公,但多数人认为应该迫使晋国割地给秦国,实现当年晋惠公许下的诺言。为防止晋惠公再次食言,秦国就要求晋国派太子圉到秦国作为人质,秦穆公为了稳住太子圉,就将女儿怀赢嫁给了他。晋国随即将“河外列五城”割让给秦国,这河外列五城的范围,包括现在东到河南省灵宝县,南到华山脚下的广大地域,其中还包括永济县的解城一带,三门峡的西郊,河南陕县南等。晋国的太子圉作为人质送往秦国就够奇耻大辱了,又把这么一大片土地割让出去,这在晋国六百多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本来晋国在骊姬乱政之后,国力就有所削减,这又因晋惠公的心胸狭窄,不纳良才遭到韩原之战的重创,这时的晋国,君臣不和,上下异志。

晋国还有一位重“仁”重“义”的公子重耳,这十几年间他去了哪里?还平静的生活在中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