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为躲避惠公的追杀,离开生活十二年的中山,踏上流亡的道路,饱受艰难险阻,尝尽人间冷暖。本想依靠齐国安身立命,不想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重耳再次失去庇护,踏上流亡之路。这里有个题外话,齐桓公曾经风光一时,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竖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是对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齐桓公当时被称为“中原盟主”号令天下诸侯。但由于他被奸臣蒙蔽,宠爱易牙、竖刁、开方三位奸臣,让这三人专权于朝纲。齐桓公病重后,众公子各自笼络党羽互相残杀争夺王位,将他们病重的父亲忘在脑后。齐桓公就这样被活活饿死,死后六十七天都无人知晓,直到尸虫爬出窗外才被人发现,这样的归宿与他“中原盟主”的头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代霸主由于好大喜功,宠信小人,最后落个凄惨悲凉的下场。当时齐国的内乱破灭了重耳想依靠他回到晋国的梦想。来到曹国后又无端受到曹共公的羞辱。那么重耳一行又会去往哪里呢?

离开曹国之后 ,重耳和随从们来到了位于今河南商丘的宋国,当时宋国刚刚兵败于楚国,宋襄公也因此受了伤,听说重耳很贤能,就用对待国君的礼仪接待了他们。宋国有一位大夫叫公孙固,他与重耳的舅舅狐偃的私交很好,就对狐偃说:“宋国是小国,新近又兵败于楚,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回国,你们还是去寻找大国的帮助吧。”重耳一行就辞别了宋襄公,继续前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及郑,郑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故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这段记载是说:“重耳一行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郑国的大夫叔詹就劝郑文公说:“臣听说上天要赞助的人,别人是不能左右的。晋公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有三条吉兆。第一,凡是父母同姓,子孙必然不会昌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所生,他却能活到今天,上天或许是要立他为国君吧。第二,晋公子遭受陷害而亡命在外,上天却一直不让晋国安定,也许是要帮他了。第三,他的随从个个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上之人。有他们的辅佐,再加上上天的庇佑,晋公子必成大器。再说我们与晋国是地位同等的国家,对他的子弟们就应该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要帮的人呢!”郑文公对叔詹的话却不屑一顾。叔詹又说:“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您不愿以礼相待,就杀了他,否则将来定会成为我们郑国的祸患。”妄自尊大的郑君又没有听叔詹的话,对重耳视若无睹。重耳一行也怕夜长梦多随即离开了郑国。后来,晋文公七年时晋军联合秦军围郑,要抓获叔詹,叔詹闻讯自杀,郑君向秦军出卖自己的国家才得以解围。

重耳离开郑国来到了楚国,之前曾经写过,楚国在晋献公时期就已经发展为“地域千里”足以与齐国抗衡的南方大国,所以当时的楚国非常强盛,这也是重耳选择来到楚国的重要原因。楚成王以接待诸侯的礼仪,接待他们,重耳推辞不敢承当。赵衰就劝他:“您流亡在外十几年,连小国都轻视您,看不起您,如今楚国作为大国坚持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谦让了,这是老天爷在保佑您呀!”重耳于是就以相应的宾客礼节去拜见了楚成王。楚王隆重的接待了重耳一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楚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这段记载是说:“席间楚成王笑着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了晋国,怎么来答谢我呢?”重耳说: “鸟羽、牛尾、象牙、犀角、宝玉、绢帛等,这些东西您有的是,我还真不知应该拿什么报答您。”楚王接着说:“虽然如此,何以报我?”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与中原,其避军三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成王问重耳:“即便是这样,你也应该有所表示吧!”重耳不卑不亢的说:“如果能够得到楚王的帮助回到晋国的话,他日一旦两国交战,我军会主动退避三舍,以示我对您的敬意”。一舍是指三十里,三舍指九十里。重耳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雄心壮志已不自觉的流露了出来。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很生气,觉得重耳对楚王不够恭敬。《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至,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楚将子玉私下对楚王说:“您以这么高规格的礼仪接待重耳一行,他却对您出言不逊,我们不如杀了他。”楚成王说:“晋国这位公子非常贤能却因国乱在外困顿多年,跟随他的人都是治国之才,这些都是上天的安排,难道我们可以杀他吗?况且我已说出的话怎么可以随意更改呢!”重耳一行暂且在楚国居住了下来。几个月后,秦穆公派使者到楚国召唤重耳,这是为什么呢?在“惠公背信”中记述过,因晋国 “韩原之战”的失败,不得已答应秦国把太子舆送去秦国做为人质,这样秦国就达到了控制晋的目的。然而惠公十三年时,晋惠公一病不起,太子舆收到消息后就琢磨,晋国还有几位公子,而我身在秦国做人质,在国内无人援助。如果父亲去世了,大夫们会轻视我,立别的公子为国君,于是他伺机逃回了晋国。不久惠公去世,太子舆继位,称“晋怀公”。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太子舆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这段记载是说:秦穆公对太子舆逃回晋国非常不满,很生气。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派人去召唤他。准备护送他回晋国即位。楚成王得知秦国使者的来意后,就对重耳说:“楚国路远,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晋国。而秦国和晋国毗邻接界,秦君又贤明,又有送你回国的意愿,你就安心回吧!”并备了厚礼为重耳送行。

重耳来到秦国后,秦穆公非常高兴,把自己的女儿文赢嫁给重耳为正室,并陪嫁四位宗室女子为妾,这陪嫁女子中还包括太子舆的前妻怀赢,重耳听说了穆公的安排后拒不接受这门亲事。这样的美事重耳为什么要拒绝呢?秦穆公如此优待重耳,会不会另有图谋?重耳会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