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保驾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在这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晋国曾暴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内乱。第一次内乱,史称“曲沃代翼”。
晋国的第十一世国君文侯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姬伯继位,史称晋昭侯。昭侯的性格与父亲文侯截然不同,晋文侯在位三十五年,文武兼备,上可勤王以安周朝王室,下可安邦定国。他在位期间,晋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昭侯的性格与父亲比较起来就显得软弱了一些,昭侯继位后不久,他将叔叔成师封到今闻喜上郭村一带的“古曲沃”,号称“曲沃桓叔”。成师和文侯(仇)是亲兄弟,关于他们的名字“仇”和“成师”,晋国大夫师服曾经预言,他说仇是仇恨的意思,成师是成就他的意思,嫡长子与庶子的名字正相反,这以后晋国能不乱吗?”师服的预言果然被言中。桓叔受封时已是一个58岁的老人,比起刚继位的昭侯,他的政治斗争经验自然丰富的多。《史记》“晋世家”记载:“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就是说桓叔的德行和才能都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所以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而去。而且桓叔受封的古曲沃又占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他的苦心经营,古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他的实力和影响已超过当时的国都 “翼”。关于“翼”在什么地方?现在学术界并没有定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在山西省翼城县的故城村一带。
曲沃桓叔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势力不断壮大,欲望也越来越大,于是萌生了篡夺侄子昭侯政权的念头。这时,晋国大夫师服,已经清楚的看到了桓叔的野心。早在昭侯要把桓叔封到古曲沃的时候,师服就曾经劝阻过,文献记载:“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就是说:“我听到建立国家应该本大而末小,君王的力量、地盘要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现在晋国内部的局面本末倒置,古曲沃无论从疆域的大小,交通的便利,以及得民心的程度等各个方面都强于都城翼,这就违背了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肯定会危害到国家自身的统治。昭侯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是昭侯一意孤行呢?还是因为当时的桓叔已具有一定的实力,不得已而为之呢?现已无从考证,但晋国长达67年内乱的祸根却就此埋下了。
内乱序幕的拉开,是在昭侯继位后的第七年。当时,晋国大臣潘父暗地里勾结曲沃桓叔,在都城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昭侯。正当桓叔前往都城准备继位时,都城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桓叔措手不及只得又退回到古曲沃,潘父在这场反击中也被杀死。晋国公室扶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君,史称晋孝侯。虽然这次政变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标志着古曲沃与都城翼的对立的局面公开化了,这时候的晋国已是两个政权并存。六年后,曲沃桓叔带着遗憾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婵继位,称“曲沃庄伯”。他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与晋国公室展开更加激烈的政权之争。这时晋国公室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面遭到东部山区赤狄部落的侵扰,一面还得抵抗古曲沃的进攻,庄伯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于是他率领军队攻入都城,杀死了晋孝侯。但受到晋国内部正统势力的拼死抵抗,晋国又借助友国荀国的军队增援,才击退了庄伯,荀国在今山西省临漪县一带。晋孝侯死后,他的儿子郄继位,史称晋鄂侯。
在随后的较量中,争夺政权的优势一度掌握在曲沃小宗的手里,周王室与周边的诸侯国看到曲沃小宗的势力不断壮大,都纷纷支持曲沃小宗。因此,争夺政权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是谋夺政权,现在反而变成了奉王命讨伐晋国公室,庄伯眼看就要登上晋君的宝座了,然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周王室抑或迫于礼制的约束,又或是因为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觉得还是应该支持晋国的正统势力,所以他又转而支持晋国公室,并派虢公讨伐古曲沃。不久,庄伯就在忧愤中死去,这就埋下了古曲沃于虢国仇恨的种子。庄伯死后,他的儿子姬称即位,史称曲沃武公。武公执政时,由于失去了周王室的支持,还要不时应付王师的讨伐,就连原先支持古曲沃的各诸侯国也都改变了立场,斗争的形势又朝着有利于晋国公室的方向逆转了。这时的武公改变了与晋国公室正面争夺政权的策略,他避开晋国的锋芒把重点主要放在自强的发展上。向周边扩大自己的疆域,发展生产,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并主动与周王室修好。经过长期的准备,到公元前678年一举打败了晋国公室,同时武公又以精美的铜器和宝玉贿赂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周釐王看到晋国公室大势已去也就顺水推舟把曲沃武公正式列为诸侯,称晋武公。周釐王不仅承认了武公的合法地位,还将晋国从一个二等的侯爵国提升了一个等级,成为一等公爵国,武公仍然把翼作为自己的都城。至此,分裂了长达67年的晋国复归一统。
曲沃代翼,是“以小宗代替大宗”的典型。西周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为嫡长继承制。国君正室夫人所生长子为嫡长子,这一支为大宗,正室夫人所生次子或侧室所生的儿子为庶子,是为小宗。在这场长达67年的内乱中,是以小宗的三代,打败了大宗的六代而结束内乱。小宗是:曲沃桓叔及他的儿子曲沃庄伯还有孙子曲沃武公,这三代打败了大宗的: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缗侯六代,从而获得了晋国政权。在礼制森严的东周时期,小宗怎么能够代替大宗,旁支怎么能够代替正统,这就充分的说明曲沃政权在当时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民心的,看似不合礼制的行为却成了顺理成章。或许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杀君篡位的事例数不胜数,但像晋国这样连杀五代晋侯、赶跑一位晋侯,还涉及周王室及虢国、荀国、郑国等八国的斗争,却是绝无仅有的。
春秋早期,晋人都以“继文绍武”来勉励自己,继和绍在古文中都有继承的含义。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希望晋国人能像文侯和武公那样胸怀大志、发愤图强、建立伟业。如果说晋文侯的功绩在于第一次使晋国发展壮大起来,那么武公的功绩则在于使分裂了67年的晋国复归统一,为晋国第二次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公满怀的雄心壮志还没有来得及施展,就在获得政权的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诡诸即位,称晋献公。晋献公即位初期晋国刚刚经历了战乱,疮痍遍地。晋献公是如何治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又是怎样使晋国走上了霸业之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