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5年,第九世君穆侯去世后,晋国果然发生了内乱,嫡长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这次内乱没有像师服预言的那样发生在穆侯的两个儿子之间,而是在穆侯的弟弟殇叔和太子仇之间爆发的。按礼制,穆侯去世后应由他的儿子太子仇即位,没曾想穆侯的弟弟殇叔先下手为强,篡位当上国君,这说明殇叔在穆侯生前已经掌握了相当实权,势力一定不小。太子仇没能继位,只好逃到其他诸侯国去避难,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不断磨炼自己,休养生息。终于在四年后,太子仇成功地袭杀了殇叔,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一切,称晋文侯。这次内乱虽只有四年的时间,对晋国各方面的影响都不大,但却拉开晋国长期内乱的帷幕。
晋文侯在位长达35年,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君,在他统治时期,晋国迅速崛起,正当晋国蓬勃发展的时候,西周王朝却处在动荡不安中。西周的最后一位国君为周幽王,据记载:幽王昏庸无道,在他的母亲姜后在世时还有几分收敛,自从姜后去世后,愈发肆无忌惮,成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他任用的虢石父,祭公和尹球三人,都是溜须拍马之辈,只会投其所好,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大夫褒珦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冒死进忠言,没想到触怒幽王被捕下狱。三年后,褒珦仍然没有被释放,他的家人十分着急,褒珦的儿子洪德为营救父亲,想了许多办法。当得知幽王喜女色后就用重金买了一位天姿国色的美人,取名褒姒,献给了幽王,幽王一见,顿时惊为天人,从此昼夜相守,褒姒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不久,褒姒为幽王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幽王对褒姒更加迷恋,他不顾大臣的反对,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没有开口一笑,幽王觉得非常遗憾,为博美人一笑,幽王采纳奸臣虢石父的计策,在一天夜里点燃用来示警的“烽火”。烽火是古代用来点燃烟火传递信号的高台,一旦有敌来犯,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信息。周幽王烽火一点,各路诸侯都以为天子有难就马不停蹄地向京城赶来,没想到来到城门下,看到的却是幽王和褒姒在城头饮酒作乐,尤其是得知点燃烽火是为博得褒姒一笑时都愤然离去。褒姒看到他们相互冲撞乱成一团的情景后,开怀一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不久,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侯和西方犬戎,攻打镐京。幽王忙命人点烽火报警,烽火又一次被点燃,但各路诸侯谁也没来都怕再次上当。就这样,申侯和犬戎联军很快攻陷了镐京,杀死了幽王和伯服,拥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周平王。都城镐京经过这几次战乱之后,早已破败不堪,失去昔日的繁华,百姓们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周平王觉得周王室已无法在关中立都,于是决定把都城迁到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但此时周王室的力量相当薄弱,已经无法独自完成迁都之事。紧要关头是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于公元前770年共同护送平王完成东迁,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
根据《尚书》记载,周平王为嘉奖晋文侯做了一篇《文侯之命》,赞扬文侯是促成他安于王位之人,勉励文侯要像文王、武王时的贤哲们一样尽心辅佐王室,继承列祖列宗的美德,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文中还说平王赐给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匹四”。“秬鬯”是古时候祭祀时用的一种酒,“卣”是盛酒器;“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彤”是红色的意思,“弓”是弓箭,“矢”是箭头,不管是“彤弓”还是“卢弓”都是传世宝器。“马匹四”,在当时马匹的数量标志着身份地位的不同,礼制规定“天子驾六,诸侯四”,意思是说天子的车是六匹马,诸侯四匹。在晋国历史上获得周王这样封赏的只有三个人,唐叔虞、晋文侯和晋文公。这些不仅是周王赏赐的礼物,而且意义非凡,还是授予讨伐乱臣贼子的象征。初幽王死后,他的余党虢石父在携这个地方拥立了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分庭抗争,历史上称为携王。平王东迁后十年,晋文侯杀死了非正统的携王余臣,彻底结束了周王室二王并立的局面,晋文侯俨然像当年的周公一样,成为再造周王朝的大功臣。
晋文侯的文治武功,现在知之甚少。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他必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传世的《晋姜鼎》铭文上记载,晋文侯曾与鄫国等一起征伐过淮夷、汤等南方小国。晋文侯还灭掉了与晋国西邻的韩国、焦国和夷国,使晋国疆域向西扩展到今陕西韩城一带。无怪乎春秋时晋国人总是拿“继文绍武”来自勉,文指的是晋文侯,可以看出文侯得民拥戴,在人们心目中多么尊贵。虽然他的事迹后世记载很少,但文侯统治时的晋国必然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这就为以后晋国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上西周结束,东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