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一战晋国成功的阻止了秦国东进中原,但却由此而造成了两国长期的对峙。秦国由晋国的友邦渐渐的变成了楚国的盟军,从右侧配合楚国攻晋,形成了晋国霸业的危机。这时晋国内部文公去世,襄公即位后,晋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居于霸主地位的晋国因为老一辈的卿大夫同时有四人去世,他们分别是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年轻的力量一时还补充不上来,军中缺少统帅的人才,无法维持五军的军队编制,只好于公元前621年裁汰两军,恢复三军编制,并在贵族中选拔人才以充当三军的统帅,这就使赵盾走上了晋国称霸的历史舞台。赵盾是当年随同晋文公流亡的赵衰的长子,且他的夫人还是晋文公的女儿赵姬,这样看来赵氏不仅是文公复国的元勋,还与晋公室建立有姻缘方面的关系。
公元前621年赵盾始掌晋国大政,当时晋襄公已病入膏肓,于同年八月就死去了,大约没有活到三十岁。他的儿子夷皋还是个乳下小儿,所以襄公咽气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儿子还有晋国的江山。于是他就召赵盾入宫,将幼小的儿子及晋国的江山社稷托付于他。然而赵盾并没有将襄公的遗言放在心上,襄公死后,赵盾便背弃了对先君的承诺召集诸卿大夫商议另立新君。
在立新君的问题上,赵盾是这样考虑的,他认为晋国霸业已陷入危机,这时应立一位年龄适宜并具有一定才能的人,他这也是从大局出发。赵盾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现居于秦国的文公的庶子公子雍,理由是他爱好行善又年长,先君也喜欢他,他又与秦国亲近,立了公子雍还可以冰释自襄公以来晋、秦之间的矛盾。然而另一位大夫狐射姑主张立居于陈国的另一位公子乐为新君,狐射姑就是文公的舅父狐偃的儿子。这时晋国的形势仿佛回到了晋献公死后,两派卿大夫分别要立重耳和夷吾一样。居于陈国的公子乐收到狐射姑的消息后就起程归晋,但走到郫邑(今河南省济源县西邵源镇附近)的时候,却被人刺杀而死。狐射姑知道这是赵盾搞的鬼,非常气愤就派自己的族人狐鞠居杀死了亲赵的太傅阳处父,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与赵盾一向关系很好。赵盾收到消息就以擅自杀死大臣的罪名诛杀了狐鞠居,这时狐射姑知道自己的势力敌不过赵氏,只得逃奔到了赤狄潞氏,从此文公的舅族狐氏就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赵盾逼走了狐氏,朝中对立新君的问题再无别的异议了,赵盾就与秦国商量由新继位的秦康公率师护送公子雍归晋,恰在这时晋襄公的夫人穆赢亲自抱着太子夷皋来到赵盾的家中,哭着责问赵盾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儿子又有什么罪?你舍弃嫡子而到外面寻找国君,将这孩子至于何地呀?《史记》“晋世家”记载:“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才,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当年襄公将太子托付给赵盾时对他说的一段话。是说晋襄公手捧着孩子将他托付给赵盾,并对赵盾说:“这孩子将来成才,我就敬受你的恩惠;不成材的话,我就死也怨你。”如今国君去世,话还在耳边,你却要背弃他,你怎么能这么办呢?因为襄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深得大夫们的拥戴,为了稳定国内的秩序,赵盾只好答应立太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
这时秦康公已带领重兵护送公子雍度过了黄河进入了晋国境内,这该怎么办呢?赵盾认为:晋若接纳公子雍为国君,护送他的秦康王则为晋国的座上客,但现在拒绝接受公子雍,就要把秦康王看做敌寇了。凡事要争取主动,如果行动迟缓了,秦军将会以武力强立公子雍。随即赵盾对将士进行了动员,利用夜色的掩护快速行军至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附近)。晋国充分的准备后,于次日拂晓,突然对秦军进行猛攻,秦军措手不及,顿时慌作一团,秦康公在将士的掩护下仓惶奔逃,秦军大败。这是晋、秦两国的又一次较量,历史上称为“令狐之战”。晋秦两国旧仇未解又添新怨。
这时晋国的国力正在慢慢的削弱着,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前面提过由于晋国老一辈卿大夫同时死去了四位,军中的统帅一时补充不上,所以将五军编制改为了三军,一军有将和佐两位卿大夫,将为正卿,佐为亚卿。这样算来当时晋国就有六位卿大夫,分别是中军将赵盾、佐狐射姑,上军将为箕郑、中行林父为其佐,下军将先蔑、先都为其佐。按当时的军制,中军统帅上下两军,那赵盾这位中军将,就成了国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了。这就充分的说明当时赵氏的势力已经发展的相当可观了。因为立新君的问题,赵盾将狐射姑驱逐出了晋国,三年后又斩杀了箕郑、先都,吓跑了先蔑,同与他为六卿的只剩下中行林父,还是因为他谨慎行事,持中立态度而幸免于难。当时狐射姑逃奔到赤狄陆戎后就曾经说道:“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冬日之日,和暖可亲,夏日之日酷烈可畏。以此推断赵衰生前必定善于结好同僚,施恩下人。而赵盾扫除异己,除中行林父外其余卿大夫全遭厄运,以此来扫清了他专政的障碍,建立起赵氏专政体系。夏日毒辣逼人,难怪狐射姑会用夏日之日来比喻对赵盾的畏惧。
公元前618年,楚国挥师北上伐晋的盟国郑国,赵盾赶紧率兵救援,紧接着楚军又伐陈国,郑、陈两国在楚国的攻击下背晋服楚了,这是楚国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配合秦国伐晋的军事行动,这时秦楚联盟频繁的与晋发动战争,晋国处于两面受敌的困境。三年之后,秦康公亲率秦国全体将士伐晋,欲给晋国一次战略性的打击,秦军渡过黄河,深入晋地,然而秦人却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这时的晋国执政者赵盾以取得了绝对的权利,政权已经巩固。赵盾亲自出征,率领晋国三军急逐秦军至河曲(今山西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虽然这次河曲之战未能给秦国以重创,但此战使秦人在三十年间不敢对晋国有大的举动,从此晋国就移兵南线对付楚军。
当晋国集中兵力忙于西线战场上与秦人进行拉锯战争的时候,无暇与楚国争夺中原诸侯,这时晋国原来盟友中的陈、郑、宋都被迫不同程度的依附楚国了。现在晋国击退了秦国的攻势,开始南下与楚国展开争夺中原诸侯的斗争。公元前613年,赵盾在宋国的新城(今河南商丘市一带)召开了一次诸侯盟会,参加国有:宋、陈、鲁、卫、郑、许、曹。因为在对秦的战争中也显示了晋国的实力,所以至此中原大部分的诸侯都服晋了。只剩下东方大国齐国,晋国就召集各盟国准备伐齐,齐国听到消息后,赶紧贿赂晋国,与之结盟。当时的晋国正处于最强盛时期,秦、楚交替攻击晋国都没有取得成功,晋人终于巩固了中原霸主地位。
八年间晋国经历着激烈的争霸的斗争,同时灵公也渐渐的长大了,他自然想收回自己的权利。然而赵氏家族的势力已发展的盘根错节,布满了整个朝廷。那么灵公能顺利的亲政吗?赵盾是会辅佐灵公治理晋国,还是会把持着晋国政权不放手呢?晋国内部又会上演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