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大将子玉派使者与晋国和谈,以从宋国撤兵为条件,要求晋国恢复卫文公的君位,归还曹国的土地。晋文公掂量再三觉得答应和谈的条件吧,虽然可解除宋国之围,但会使楚国的同盟体得到加强,长远来看会为晋国争霸中原设立下障碍。不答应吧,又会使宋国陷入绝境。无力保护自己的结盟国,以后又如何称霸?正在文公左右为难时,晋国大夫先轸给文公出主意说:“我们不如暗地里许诺曹国,卫国战后让他们复国,以此来离间两国与楚的同盟关系。然后在扣押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大将子玉,迫使他撤出宋国与我们决战。”文公一想,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解除宋国之围,而且现在又有齐,秦两国的相助,我们实力得到加强,如果决战胜利,即可奠定霸业。真是一个两全其美之计呀!
于是文公就下令将楚国使者扣留。果然向文公预想的那样,楚国大将子玉撤去包围宋国的大军,准备与晋国决战。参加这场战争的除了楚军和晋军之外。在楚联军中还有陈、蔡、郑、许、一共是五国联军。晋国这边有齐、秦、宋前来助阵。但实际上在城濮之战中郑、许、齐、宋、秦都是各打小算盘,并没有参加战斗,而是由晋国孤军对付楚与陈、蔡、三国联军。从将士和战车的数量来看,晋国处以劣势,但楚国联军中的陈、蔡之师战斗力不强,斗志不高,比不上晋军上下一心,斗志昂扬。两军对垒,胜负难料。晋国最终能否以少胜多?
战争一开始,楚国负气而来,进攻的势头很强劲,但晋军却遵守当年文公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向后退避三舍,这样既实现了文公的诺言,又避开了楚国的锋芒锐气。楚军兵分为左、中、右三军进攻,晋国同样也是上、中、下三军应对。晋文公先把下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出击猛攻楚国联军中的右军,这支军队是由陈、蔡两国的军队组成的,很快就被晋军打得溃不成军。接着晋军再由下军的另一部分拖着树枝奔跑,佯装失败而退,将楚军的主力诱入包围圈内。随后下军与等在那里的晋国中军会合夹攻由大将子玉率领的楚国主力。与此同时晋军上军分出两个小分队歼灭了陈、蔡之师的溃散之众后,汇合全力去打击楚军的左军,很快楚国左、右军皆败。子玉收到战报,得知大势已去只好收兵退回楚国了,晋军大获全胜。楚军战败后,楚王派人对子玉说:“如果你回楚国来,怎么对父老们交代呢?”子玉听后在回师的半路上就自杀了。晋文公听到于玉自杀的消息,喜形于色地说:“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
城濮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创造的避实就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原则,也成为了后世兵家作战时所必定要遵循的作战原则。
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准备返回都城。当走到郑国境内一个叫衡雍(河南省原阳县和武陟县的中间)的地方时,有人来报说:“周天子周襄王听说晋文公凯旋而归,要亲自前往迎接。”文公听说周天子要来,就赶紧在衡雍的东南不远处一个叫践土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宫殿,作为周天子的行宫。
晋国大军来到郑国境内后,还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那么郑国的国君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呢?那自然是吓得胆战心惊呀。在城濮之战之前郑文公认为楚国比较强大,所以他就亲自到楚国朝拜楚成王与楚国结盟,在城濮之战时,虽然没有参加战斗,但他却是楚国联军中的一员。那现在晋国大胜,又来到了郑国的家门口,他能不怕吗?于是郑文公就派大夫子人九前往晋国营地谢罪,背叛楚国与晋结盟。
周天子周襄王到达践土后,晋文公以盛大的仪式迎接了周天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用平礼也。”晋文公向周襄王进献从楚军哪儿俘获的战利品,四匹披甲马拉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周襄王则用当初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仪式接待了晋文公。并派弟弟王子虎策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对晋文公进行了封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这里所记载是:周天子周襄王当时赏赐给晋文公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大辂之服,大辂是指古代祭祀时乘坐的金色的车,大辂之服是指乘坐大辂时所戴的以红色雉羽为装饰的帽子。戎辂之服,戎辂是指战车,戎辂之服指的是乘坐战车时所戴的用熟皮做的帽子。彤弓一,彤是红色的意思,是指红色弓一把,彤矢百,矢是指箭,红色的箭一百支。玈弓矢千,玈是黑色,玈弓矢千是一千把黑色弓箭的意思。秬鬯一卣,秬鬯是一种用黑黍酿造的香酒,卣是一种盛酒的器皿。虎贲三百人,虎贲是勇士的意思当时也指天子身边的卫队。文公看到天子的赏赐是再三辞谢,最后稽首受之了。这稽首是古时的一种礼节,就是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表示非常恭敬。在晋国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得到周天子这种赏赐的仅有三人,第一位是晋国初封时第一位国君唐叔虞,第二位是曾经保驾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第三位就是晋文公。所赏赐的这些弓矢车马都是有特殊含义的,是代替王室讨伐不廷之臣的象征。当时周天子还命周朝的史官作了一篇《晋文侯命》,上面写道“叔父崇尚仁义,和合诸侯。光辉的文王,武王,能够恪守美好的品德,光照天界,流芳人间,于是上帝将他的使命赋予文王、武王 。叔父应当顾念关注我身,辅佐我长久地安居天子之位。”这里的叔父指的就是晋文公,当时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晋文侯命》也是鼓励晋文公号令天下诸侯辅佐周天子,同时王子虎还代替周天子在践土行宫的大庭与文公还有天下诸侯签约盟誓。从这时起晋文公就开始称霸中原。
文公终于成为了中原霸主,在奠定了霸业后的第三年,文公再次扩建军队编制,在三军的基础上扩建到了五军。按照当时的军队编制,一军是正规军一万两千五百人,五军就是正规军六万两千五百人!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往往与经济实力是相适应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晋国保持着非常强盛的发展势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驩继位,史称晋襄公。
文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动荡的一生。他之所以最后能够成就霸业,这与他好善不厌,从谏如流,不计前嫌,知人善任有分不开的关系。文公时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君明、臣忠”的清明。这与另一位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晚年那种不辩忠奸、正邪,宠爱易牙、竖刁等小人之流,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文公时代结束了,他的继任者会使晋国的霸业继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