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与家乡人民心连心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曾经三次回到家乡。第一次回乡是在1961年12月,年过花甲的彭真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侯马市垤上村,是回乡探亲,更是走访调研。在窑洞里的土炕上,彭真坐在80岁高堂老母亲的身边。母亲的一双手被儿子的手紧握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热泪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
这次回乡,彭真专程到了浍河水库视察,浍河是侯马的母亲河,在旧社会浍河却经常为患,每当夏秋季节,河水猛涨,冲毁良田,淹没庄稼,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曲沃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决心根治浍河,使全县25万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实现了全县人均1.5亩水浇地的宏伟目标,使千年的害河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当彭真来到浍河水库大坝时,不时地翘起大拇指赞叹着,这条河终于成为了造福百姓的“惠河”了!在家乡停留的短短7天时间里,彭真先后走访了8个县市,行程千余里路,接见各界干部群众上千人次。每到一处,他都把党的政策和温暖带到那里。
第二次回乡是1964年4月下旬,彭真再次回乡深入到山西农村,进行考察。彭真到了曲沃杨谈村,查看了棉花样板田和麦田,向村干部、劳动模范王德合深入细致地了解询问庄稼的耕种和管理情况。27日彭真来到闻喜县涑阳村,去看望发明了棉花芽苗移栽法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并听取了他的详细介绍,还亲手实践移栽了16株棉花芽苗,全部成活。因为时间短暂,未能到更多的地方看一看,但对家乡的巨大变化,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他是肯定的,欣慰的。
这次回乡,由于公务繁忙,虽然已经到家门口,却没有时间进去看上一眼,只能把老母亲接到招待所住了两晚上。三天来,他不是出去实地考察,就是会见来访的乡亲,竟没有与母亲多说上几句话,没想到,这竟是母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1986年5月第三次回乡,彭真在视察山西、河南、陕西时,顺路回到侯马市垤上村。这次回乡他颇为踌躇,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彭真的老母亲、大弟弟、侄子先后被斗至死,亲属心中自然有气,此时回去他们可能会产生别的想法。但是对家乡人民的惦念,最终还是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这次回乡相隔了22年,此时他已是84岁的老人了。彭真坐在自家窑洞前同乡亲干部们说:“咱们村子‘文化大革命’里面,是出了点事情的。你斗我,我斗你,我家里死了三口,一个我母亲八十几了,一个老二,还有一个侄子,都被斗死了,你们中间还有别人挨斗,也有斗人的,怎么办?把旧仇血怨都积起来,过去谁斗了我,我斗了谁,把这帐算下去,不但自己记得,儿子、孙子让他们也结仇,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把那些陈芝麻、烂棉花的旧账解决了,什么你斗了我,我斗了你,统统扔掉,统统抛到村边的浍河里去,埋到地里去,好不好?”多么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政治眼光,在场的乡亲干部们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
彭真委员长走出村子来到浍河岸边的崖头下,和张洁清一起向母亲的坟堆敬献了花圈,深深得三鞠躬。扫完墓,彭真来到市委,他再三叮嘱地、市领导干部们,要增强党性,消除派性,端正党风,坚持改革,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家乡,把这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模范村、模范乡、模范市、模范地区。临走时他还挥笔书写了 “团结奋斗, 把侯马建设得更好!”寄予了老人家对家乡建设的厚望。